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 简介(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歌)

1.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 简介,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歌?

一、清明节的来历:

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二、清明节的诗歌:

1、《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北宋·魏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3、《长安清明言怀》(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三、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祭祖习俗,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虽然清明节日的禁火与寒食习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为全国民间习俗,但清明节扫墓祭祖、礼敬祖先习俗早已有之。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 简介(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歌)

2. 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六十字?

来历

其实清明原本只是一种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就会升高,雨量也会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和农业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才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谚语。其实最开始清明并不是一个节日,但是由于清明和寒食的时间比较接近,后来渐渐的就成为了清明节。

习俗

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祖、扫墓。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的墓前,再将纸钱焚烧,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3. 清明节的来源?

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也是清明节的由来1。

4.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5. 您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吗?

关于清明的由来有很多传说,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避国内祸流亡在外,有一天他又累又饿晕倒在地。由于地处荒郊,找不到吃的,随行的大臣介子推便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熟了让重耳吃下,使他恢复了精神。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晋国君主,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无奈带着老母亲躲进了今天山西介休东南的绵山。后业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才想起旧事,心生惭愧,派人去请介子推,才知道他已经躲进了山里。晋文公派兵进山搜索,也没有找到。有人出了个主意让晋文公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说是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于是下令烧山,谁知道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始终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再进山去找,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介子推去世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发现枯柳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清明节最常见的习俗是踏青。清明节正处于仲春与暮春相交时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这个时候人们都愿意到户外去感受春日的生机,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故民间也有踏青节之说。这个时候柳树也刚好抽枝发芽,人们在外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枝,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带回家中插在屋前,久而久之,民间又有了折柳、插柳、戴柳的习俗。由于春日风光正好,很多地方也利用这个时节放风筝,做一些户外的游戏等等。当然,最重要的一项习俗是祭祖扫墓,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6. 清明节有哪几种说法?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传说一

有个传说说清明节有个大臣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在一起,他们来到一片荒地,这个人很饿,结果昏了过去,介子推四处寻找食物,只好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给这个人吃,这个人吃烤的肉醒来。他很奇怪,问这肉是从哪儿来的,介子推只好说是自己从大腿上切下来的。那个男人张了张嘴,他很感动地说:“以后我当上了国君,一定会报答你的。”

19年后,这个人果然成了国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有功的大臣发奖状,大臣的名字都快念完了,还没念到介子推,旁边的一个大臣就安慰他说∶大王留下你,一定发好了。然而大臣的名字念完了,还没念完介子推,这个人竟忘了他。 一位大臣在中间说::“大王,你竟忘了介子推,他却救了你一命!听到这话,他脸都红了,他在人群中寻找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后来才知道介子推因为伤心,收拾东西藏在绵山里。随后他派御林军到绵山寻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介子推。重耳想了个办法,从北边、东边和西边放火,自己就在南边等着。 “介子推要避火,一定要从南方出来,”他对自己说。 于是,火光从早晨一直烧到晚上,一直没有看见介子推出来,重耳急了,便命人将火扑灭,亲自进去找,他在一棵大树上发现了介子推。旁写着一首诗,意在使人听懂与人相处,天不生火。重耳节又称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传说二

作为节日的清明,与纯节气又有不同。在我国,节气是物候变化、时序变化的标志,而节日节日又蕴含着某种习俗活动和纪念意义。

在我国,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奠祖先、扫墓的节日。扫墓俗称上坟,为祭奠死者。 在清明扫墓中,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占大多数。根据旧日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将酒、果、纸钱等物品带到墓地,将食物供祭于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培植新土作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条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将酒吃回家。唐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过天晴,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在哪里?牧童远指着杏花村。描写清明特殊的气氛。 按阳历来看,清明节是在每年四月四日到六月五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绿茂的日子,也是人们春游(古称踏青)的好时机,因此古人有清明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时至今日,清明节祭祖、哀悼逝者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传说三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便以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因此自杀。

为躲避灾祸,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而逃。重耳在被放逐时受尽屈辱。原本跟他一起出奔的臣子,大都陆陆续续各奔一条出路。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一直跟着他走。他们中的一个叫介子推。重耳一度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的腿上切下一块肉,烧熟后送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到家乡当君主,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五霸之一。

在晋文公当政后,对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记了介子推。有个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冤。 突然,晋文公想起了旧事,心里有愧,便立即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的官员。但是,差人走了几趟,介子却推不上来。晋文公只得亲手请然而,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却发现门关上了。介子推不愿见他,已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山西介休县东南部)。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寻,没有找到。所以,有人想了一个办法说,不如三面放火,

点燃,留下一方,火烧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乃命人举火烧山,孰料火已烧了三日三夜,火已熄灭,终未见介子。往山上望去,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了的大柳树已经死去。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大叫一声,然后埋葬了尸体,发现介子推的脊背上塞了一个柳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取出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血书藏在袖子里。然后,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被埋在了烧焦的柳树下。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祠堂,并将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各地,每年这天禁烟禁火,只吃寒食。

走路的时候,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树,到宫中做了双木屐,天天看着它叹气:悲哉!脚下是古人对上级或同辈间相互尊重的称呼,据说是源于此。

次年,晋文公带领群臣,以素服远足为祭,以示哀悼。走到坟前,只见老柳树死于非命,绿枝千枝,随风飘舞。看着复活的柳树,晋文公仿佛看到了介子推。它尊敬地走过去,把枝条一根一根地掐了一下,然后绕了个圈放在头上。在这之后,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清明柳”,并将这一天命名为“清明节”。

此后,晋文公常以袖手带血为鞭策自己执政的警句。他勤政廉政,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7. 清明节的由来简介?

在中国的典故中,清明节来历众多。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扩展资料: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清明节气特点与祖先信仰、祭祀文化衍化成清明祭祖节日,清明祭祖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风俗。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02)
小山屋作文网(大家怎么解释心中有丘壑)
上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中秋快乐短信(中秋节对领导的朴实祝福语)
下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